林瑞丰先生,1924年生,原籍山东,现居沈阳,14岁入哈尔滨某制糖作坊学习俄国制糖技术,19岁创业,制糖一生,技艺精湛,60岁创制“运动糖”,65岁创制“不老林糖”,风靡全国,获誉无数,人称“糖魁”,又称“北方制糖大师”,生平奇事颇多,聊记数则--
奇事之一:年休假180天的制糖作坊
14岁开始,林瑞丰跟随从俄罗斯归国的师傅学习制糖,19岁时,他在沈阳创业,做起了制糖生意。生意一开张,他才意识到,从师傅手里学来的这套地道的俄国制糖手艺真是一宗宝贝,他做的糖,在沈阳是独一份儿,没过多久就风靡了沈阳,各大茶馆戏楼常有他做的糖出售,不少达官贵人也都喜欢吃他做的糖。当年在东北最走红的京戏名角,与马连良、麒麟童并称“南麒北马关外唐”的唐韵笙唐老板,就是总也吃不腻这糖的常客。
生意好,林瑞丰当然就发了财,这财发得还不小--那时,普通人家一个月能收入20块钱就已不错,林瑞丰却一天就能轻轻松松赚他100块。有了这一天100块钱的收入,林瑞丰的小日子过得非常富裕。
老话说,“盛世买古董,乱世买黄金”,林瑞丰想得更透彻一点,真正的乱世,古董黄金都不足依靠,还不如干脆挣多少花多少。于是,林家的吃喝穿戴都十分考究,老婆的衣服都是去上海买来的时兴样式,再不满意就自己找裁缝做、改--可就算这样,一年的收入还是花不了,于是,林瑞丰干脆出了个奇招:让自己的制糖作坊每年只开工半年。干半年、歇半年。
那样的乱世里,人人自危,林瑞丰一个20几岁的小伙子,却做出了这种“有钱不赚”的决定。有人说这叫洒脱、有人说这叫胆识,更多的人则只有啧啧称奇的份儿。
奇事之二:挤跨12家蜡纸厂的制糖大师
林瑞丰做了一辈子糖,却并非一辈子只在做糖。年轻时,时局不稳,有几次都被迫放下糖果生意,转做其他行业。学得一手顶尖制糖工艺的林瑞丰,甚至还去养过鸡。于是,除了做糖,还有另一桩生意,林瑞丰也干得实在漂亮--挂蜡纸。
制作蜡纸,是要在纸张上加上一层蜡质,变成蜡纸。生产的过程,叫作“挂蜡纸”.当年,正是因为有一段时间不能做糖,林瑞丰才涉足这个行业。制糖的手艺用不上了,但心灵手巧、 愿意钻研的劲头儿还在。林瑞丰坚信,有了这个,什么都好办。
于是,没过多长时间,林瑞丰的蜡纸厂就使用上了林瑞丰自己研究出来的独家新设备。有了这新设备,别的蜡纸厂生产的蜡纸都是小张的,林瑞丰生产的却可以是大张的;别的蜡纸厂生产的蜡纸没有光泽,林瑞丰生产的却光润细腻;别的蜡纸厂用来生产一卷蜡纸的时间,林瑞丰可以生产十卷……
质量、产量都超过了同行,林瑞丰的蜡纸厂怎么会不红火?没过多久,林瑞丰的蜡纸厂已经成了客户的首选。同时,沈阳接连有12家蜡纸厂因此倒闭。可能很多倒闭的工厂的负责人还都在暗自纳闷--为什么会让一个以前根本不是这个行业的人给挤跨了,为什么一个卖糖的人,能够做出这么好的蜡纸?
奇事之三:2分钟绝技扬名上海滩
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有一次,林瑞丰受领导委派,去上海一家糖果厂出差。
当时,那家上海的糖果厂正好接到领导分配的一项重要任务,说是要按照周总理的指示,按照苏联给出的配方,抓紧制作一种叫“伊利斯”的糖果,赠送给国际友人。可是,问题出在,配方是有了,但却搞不清具体的制作工艺,那制糖厂动用了所有的技术人员,请教了所有能请教到的专家,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需要的口感效果。这可难办了,政治任务必须完成,但却死活找不到工艺突破口,一群技术人员研究了很长时间也不明白应该怎么做,甚至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。
正巧,一天,那家工厂的几个技术人员在为这种糖的制作工艺而发愁,正巧被来这工厂出差的林瑞丰瞧见了。林瑞丰一时好奇,就问了一句:“你们要做这种糖?”
技术人员正发愁,听这人语气似乎是内行,赶紧问:“是啊,你会。”“我会啊。”
“快!赶紧!就靠你了!”--那些技术人员像看见了大救星一般,赶紧让林瑞丰在一旁看着,忙活起来。
林瑞丰也不说话,就在旁边看着,他是从小学过正宗的俄国制糖手艺的,这些工艺,瞒不了他。果然,做这种糖,其中有一个工序是调配制糖原料,然后放进熬糖的锅里,等到那些技术人员要把调配好的糖放进锅里的时候,林瑞丰说话了:“别忙。等两分钟。”
技术人员不知缘故,但也就照办了,二分钟后,糖入锅,接下来,制作步骤一切照旧--结果,糖做成了!
就是这微秒又神奇的二分钟,就是林瑞丰精湛的制糖手艺,让林瑞丰在上海滩的制糖界赫赫扬了名。
奇事之四:60岁的年轻小伙子
1984年,60岁的林瑞丰从沈阳市食品科研所退休了。
按说做了一辈子糖的他,本该安度晚年,结果,他却马上走上了新的岗位,而且,还不是个清闲的工作--他去沈阳郊区的一家叫做“大一糖果厂”的乡镇企业当上了厂长。
林瑞丰不同于其他普通手艺人,他不仅有一手制糖绝技,还是管理经营的一把好手,更重要的是,他有一股子不服输、向前冲的锐气和胆识。
一进厂,林瑞丰就立下了军令状:工厂不赚钱,我不领工资。结果,3个月之后,这工厂就开始盈利了。这实在都是林瑞丰的心血,进原料、管生产、推销售,都是他的事儿。工厂的主打产品是林瑞丰当年自己研制出来的一种糖,这种糖由白砂糖、葡萄糖、炼乳、可可、花生米、杏仁等原料制成,香浓可口、甜而不腻、软硬适度、老少皆宜,早在1970年代,林瑞丰就曾经尝试将这种产品生产、推广,但当时的经济体制下,根本无法做到。而现在,这种被命为为“运动糖”的糖果显示了威力。
沈阳的冬天冷得厉害,大雪一下就常常一尺多厚,可是,年过花甲的老林还经常是早上两点钟起来就骑着自行车奔工厂了,很多年轻人都佩服得不行,说他是60岁的年轻小伙子。还有人说,这是发挥余热,林瑞丰不同意,他说:我这可不叫余热,我这是潜力。
1989年,林瑞丰离开大一糖果厂,开设了另一家糖果厂,继续专心改进、生产他自己研制的这种糖果,从那时起到现在,已经近20年,这二十年里,林瑞丰年岁愈长,但却始终不改“年轻小伙子”的蓬勃锐气。
他以全部的心血经营着自己的工厂,他以当年学来的精湛制糖技术和半生制糖经验,独家创制的糖果,也在这20年历风靡了大半个中国,获得了无数奖项,成为了沈阳人引以为傲的家乡特产。从林瑞丰为这种糖起的那豪迈而响亮的名字,也能看出老林的心气儿,这糖叫--“不老林糖”.